紮作等於先人祭品。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,除了先人祭品,傳統民間手藝中還有其他的紮作製作。
運用簡單的工具和材料,能製作出無限的工藝品。可以製作出燈籠、紙紮祭品、花牌、舞獅龍頭、風箏等等。承載着華人文化及思想。從前,華人以務農及捕魚為生,很多時要與大自然抗爭,為了尋求心靈的安慰,便開始相信鬼、神,繼而有了打醮、祭祀等活動,紮作品亦隨著民間的需要而慢慢衍生出來。
紮作容易受傷,而且工序繁複,不易吸引新人。本地手作紙紮舖,一隻手數得完。
七八十年代,香港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紮作中心,外國人都會來買花燈和獅頭。
政府已經將紮作列為『非物質文化遺產』。其實不同的紮作製成品除了可以看見紮作師傅的鬼匠神工外,不同地區的紮作品更可看到各地特色,從而看見各地文化,是研究民間歷史的寶庫。
(以上圖片為網上圖片)
Please reload
Please reload
FOLLOW ME :
標簽搜尋
Please reload